服饰网手机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账号:   密码:      注册账号 | 忘记密码
您所在的位置:世界服饰品牌网 > 行业视点 > 正文

获普利策奖的影评人

http://www.sjfsw.com/ 2012/7/24 9:06:12 世界服饰网

  作为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,普利策评论奖很少授予影评人,今年,《波士顿环球报》的影评人韦斯利·莫里斯成了幸运儿。然而,相比罗杰·伊伯特等前辈,他的名字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十分陌生。

  第五位荣膺普利策奖的影评人莫里斯

  上月普利策奖揭晓,名不见经传的《波士顿环球报》影评人韦斯利·莫里斯(Wesley Morris)赢得了今年的最佳评论奖,并收获1万美元奖金。评审赞扬他的影评“睿智、有创见,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精准的文字驾驭功力,以及他兼顾文艺片、商业片的长袖善舞之能”。然而,民间却有大量不知其名的普通读者纷纷追问,此人究竟是谁?

  莫里斯的履历相当简单。1975年生于费城,1993年进入耶鲁大学,念的是电影和文学专业。大学毕业后在《旧金山纪事报》干过三年,2002年加入《波士顿环球报》,一直服务至今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,“长这么大,以前从没拿过什么奖”。然而,这次的普利策评论奖足以让莫里斯一鸣惊人。毕竟,他是普利策奖自1970年设立评论类奖项以来第五位获此殊荣的影评人。之前四位分别是1975年《芝加哥太阳时报》的罗杰·伊伯特(Roger Ebert)、2003年《华盛顿邮报》的斯蒂芬·亨特(Stephen Hunter)、2005年《华尔街日报》的乔·摩根斯特恩(Joe Morgenstern)以及莫里斯的同事、2008年拿奖的马克·菲尼(Mark Feeney)。四人中除了才华横溢的伊伯特在年仅33岁时就将普利策奖收入囊中外,其余几位都要熬到一头白发才能获此殊荣。现如今,莫里斯也不过36岁,能出人意料地获得普利策奖垂青,既让影评界同侪好生羡慕,又叫普通读者心生疑窦。

  莫里斯究竟是否能配得上普利策奖?不妨先看看他的文笔,再作评论。他这次获奖,评委一共选了他2011年度发表的9篇文章作为评奖依据,分别是点评《爱在周末邂逅时》(Weekend)的《点点滴滴见真情》(满分四星)、点评《亡命驾驶》(Drive)的《飞速向前》(三星半)、点评最新一集《碟中谍》的《又一件“任务”,又一次锻炼》(三星)、点评《生命之树》(Tree ofLife)的《生命的意义》(两星半)、怀念已故大导演西德尼·吕美特(SidneyLumet)的《纽约城的王子》、向乔布斯致敬的《他驯服了科技》以及为《大象的眼泪》(Water for Elephants)(两星)、《尖声惊叫4》(Scream 4)(两星)和《帮助》(The Help)(两星半)撰写的三篇影评。以大家最熟悉的《碟中谍4》为例,莫里斯写道:“还有哪位大明星,能像汤姆·克鲁斯这样,竭力为我们展示他拍戏拍得有多拼命?又有谁能像他这样,不顾死活,只为让我们知道他是如何努力,一切全都为了我们?如今这个时代,电影讲究控制。凡事稳稳当当、轻轻松松;这明明是种假象,却能占据动作片主流。看看高斯林(Ryan Gosling)在《亡命驾驶》中的演出,那代表的正是这种时髦的‘无肢体接触’动作英雄。他需要做的,只是显露一下自己的风度和那永远咬紧的下巴。看不到汗水,也没有脾气。我喜欢高斯林,也喜欢一本正经的杰森·斯坦森(Jason Statham)。但他们落在克鲁斯眼里,只能是个笑柄。克鲁斯也会咬紧下巴,一直咬到满口牙全都碎开。为了我们这些买票来看他如何拯救地球的观众,哪怕是整张嘴巴全要大修,他都在所不惜。我真笨,我差点把这话写成‘看他如何假装拯救地球’,不过,克鲁斯相比其余所有人,差别不就在这里吗?对他来说,这可不是拍戏。”

  除了克鲁斯,作者对于本片导演也有不错的评价。“观看这么一部电影——某人炸了克里姆林宫、某人是个‘核极端分子’、某人飘浮在锋利的巨大风扇叶片之上——你想要寻找的,当然不会是什么逻辑。相反,你需要的是一种续航性。你只需弄清,克鲁斯饰演的无敌特工伊森·亨特为何要一路奔波,从莫斯科到迪拜再到孟买,就可以了。导演伯德(Brad Bird)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。这部影片以它自己的方式,散发出某种旧日好莱坞的风雅气质。选取的视野和背景全都又高又大,但导演却又为了空间上的亲近感,而将它按比例缩小下来。片中不乏跑车飞驰与足下生风的画面,但导演并未对它们一味依赖(片中最棒的一段动作戏里,跑车根本就没开动起来,全都静止在停车场中,靠的是两位演员在其间闪展腾挪)。”

  在《波士顿环球报》的官方网站上,贴有一段佳讯传来后办公室欢庆的现场视频。长相略似科比·布莱恩特的莫里斯露出腼腆的微笑,眼眶中泪光闪烁。身侧的主编马丁·巴隆(Martin Baron)盛赞莫里斯的文笔“亦庄亦谐,但又威力无比,始终充满能量,又有深厚的学养作为基础,一次又一次通过文字,启发我们以全新方式看这个世界”。而莫里斯也在一片掌声中爬上办公桌,发表了一番简短的获奖感言。他表示自己从没想过要赢什么奖,想的只是打好这份工而已。在他看来,“电影是视觉的、听觉的,将人类、生命、观念、艺术全都包容在一起;电影极有弹性,能包容一切,承受一切,能带给你各种感受。别的艺术形式也能做到这点,但只有电影才能将其他媒体形式全都兼容并蓄。”

  窥斑见豹,联系他的这番电影感悟以及普利策评审对他“长袖善舞”的评价,不难猜出莫里斯在影评文字中所持的基本概念:不故作高深,不特立独行,但求观点平衡,强调包容性。但由于《波士顿环球报》属地方性报纸,发行量和影响力自然无法与《纽约时报》等大鳄媒体相提并论,所以作为影评人的莫里斯在美国读者心中并无太大知名度。好在他仍年轻,假以时日,如能借助普利策奖的加持而觅得一方更大的舞台,想必会有一个光明未来。

  延伸阅读

  普利策奖于1917年创办,堪称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,近年来更是多了全球化发展趋势。而其下属的评论类奖项,创立于1970年,旨在表彰电影、文学、艺术等领域优秀的批评文章作者。过去的43次评选中,《纽约时报》和《华盛顿邮报》齐头并进,各有9次折桂,而《波士顿环球报》也已拿到6次。

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: